学子故事 | 我的人生不止申请季-范德堡录取经验分享

三皮匠留学    学子故事    学子故事 | 我的人生不止申请季-范德堡录取经验分享

 

学生基本信息

 

 

 

L同学简介

高中学校:广东碧桂园学校AP体系

托福成绩:106分

标化成绩:无SAT

 

录取成绩

学校:范德堡大学

专业:社会学

 

范德堡大学位列2023 U.S.News 美国大学排名第13位,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被誉为“新常春藤”。

 

能够申请到美国顶尖院校的同学们,他们常常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但也拥有一些共性的能力与品质,如实力过硬的标化成绩、对某一领域的汲汲钻研、涉猎广泛的兴趣爱好与活动经历......

 

这些是我们能清晰感知到的,还有一些没办法量化和显性展示的特征,需要我们与其深入交流才能慢慢体悟。

 

三皮匠留学持续推出“学子故事”系列内容,便是为了给还未申请的同学与家长一个渠道,去了解这些同学在申请季与申请之外的故事。

 

本期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录取范德堡大学的L同学,一个善于自驱、自律、自省的女孩,一起来看看她的故事,相信你会受益良多。

 

(文章较长,阅读大约需要20分钟。)

 

 

标化成绩

 

Q

你的GPA在校内大概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反馈你的课程难度还是很有质量的。

 

我的GPA在学校算好的,每年大概会选3-4门AP,在10年级的时候已经选了微积分BC,统计也都拿到5。总体来说有一定学术难度,整体成绩单也基本全在A-和A以上。

 

我的选课也比较均衡,比如物理1、计算机、心理学、微观经济。今年还补了一下人文,学了美国历史,文理都有,学得比较均衡。

 

Q

关于AP的规划和学习,你是提前了解过相关信息还是因为学习能力比较强所以结果不错?

 

其实我的学习能力在班级里并不突出,更多是自己的倔强吧,想和大家一样学好。

 

比如,刚学微积分的时候其实比较艰难,但我因为想学好,所以会花很多时间做题,比如中午吃简单点来抽时间做题之类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在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0年级更多是在摸索,在这过程中,我会发现投入很多时间,但回报不成正比,也很消耗自己的健康。到后期摸索出一些学习方法,所以得出的结果比较好。

 

Q

你的托福是106分,这个最终成绩你满意吗?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了吗?

 

对于范德堡的申请者来说,106分不算令人满意,不过我已经努力过了,所以也能接受这个分数。

 

我很深刻意识到,关于我的托福写作能到27,是因为我找到了学习方法。虽然口语只有25,但我也尽力了。

 

我做过很多练习,有段时间,我每天早上一套口语进行练习,也有研究怎么去提升,针对自己的薄弱项去攻克。对我而言,尽力之后的结果可以令我接受。

 

不过我觉得我的口语能力在我的 InitialView 面试的过程中有体现,可能因为聊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表达比较顺畅,我也会使用一些专业词汇,这也可能补足了我托福口语低分的短板。

 

Q

SAT你有准备吗?

 

有,也准备了半年,虽然最后没有考出理想分数,但我从SAT里学到了一些经验,就是在只有半年的时候,其实最好不要准备SAT。

 

有时候选择不做一件事,比选择做一件事更难。

 

取舍取舍,有时候舍会更需要智慧。比如,我的活动列表内容虽然多,但如果一些活动我能做得更有深度,更能提升我的整体竞争力。总之,深度比广度更重要。

 

整个高中,我一直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四年过去,我更加能意识到我能够提升的地方在哪里,而不是我具体到了哪里。

 

从我的起点来看,我对现在的自己已经是满意的了,我不想给自己多余的压力。

 

生活就是生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以后不该做什么,这些是我高中以来得到比较大的收获。

 

 

活动内容

 

Q

你做了很多活动,有什么关于活动的心得吗?

 

关于做活动,我发现在开展一项活动前,做好 research 很重要,也就是多去看看前人怎么做。

 

如果要做比赛,你就需要仔细研究比赛的规则,它的每一条得分点都要踩上去。

 

你也可以去看看别人的活动怎么做,他们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他们的成功之处又是如何做到的,沿袭他们的路径,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视野会更广。

 

很多人准备做活动时,灵光一闪,觉得自己的 idea 不错就直接开始做,其实缺乏足够的 research 很难将活动做好。

 

做一个活动有三个层面,一是你喜不喜欢;二是执行力,你做的怎么样;三是它的客观影响力。

 

缺乏 research,将很多时间花在执行层面,就只能达到第二层,永远达不到第三层的客观影响力。

 

Q

社会学社团是你比较重要的一个社团,你有做什么尝试吗?

 

关于社会学社,在举办过程中,我选择将比较学术性的社团转化成一个比较注重互动性的社团,比如关注大家的交流、思维的碰撞等。

 

原本比较偏向于 lecture 的社团会更像一周中多余的课,而互动性的活动就不似课堂严肃,增加了许多趣味性,可以建立社团内成员的联系,大家会有相同的记忆。相熟之后,之后也会继续来参加社团活动。

 

 

(社会学社课内容节选)

 

通过这些事我还发现,大家其实很喜欢有一个平台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又延伸出了“Balancor”,也就是一个学生社论平台。

 

不过,我也反思了一些平台的不足,我发现说和写对人来说是不一样。

 

在网络上评论具有匿名性,这会给予人安全感。但当人们在一个平台以文字的方式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人们会觉得需要为这些观点负责,较少人会参与。虽然我们曾尝试通过和校报合作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但还是缺乏一些吸引力。

 

还有一点是,高中社团,比如社会学社,大学在看到活动列表的时候,第一眼可能会觉得比较缺乏真实性。

 

不过,在做 InitialView 时,每当我提到社会学社,面试官都会仔细询问我社会学的概念以及具体的社团经历——为了确认我是否真的对社会学有了解。

 

由于我有一学年准备社团活动的经历,所以对于面试官提的问题我都能较为流畅地回答。

 

所以我在面试里提到社会学社,让我整个活动不是浮于纸上,而是更加立体。

 

 

curry老师说

我们一直强调,同学们可以从校内的社团开始做一些事,假如你能力很强,你将校内的活动做得不错,你可以继续延伸其他的项目和活动。

 

假如你的能力和精力相对不多,你也可以在校内的活动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真切地帮助你周围的人和事。

 

L同学提到面试中展现了自己的活动细节,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不一定要将活动做得有多么高大上,但一定要亲身参与其中,并且做出一些尝试和改变,否则在类似面试的环节,要么愣在原地,要么不断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这都是非常不利的。

 

Q

你提到比较多的情绪记录APP,也是你付出精力比较多的一个吗?它具体是什么?

 

这个情绪记录APP差不多做了有半年,开发这个APP涉及的专业程度、需要的能力比我做之前想象得更加困难。

 

市面上的情绪日记APP,他们都是将心情与日期对应,而我的APP的逻辑设计是来自于自我心理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记录心情还会对应人际关系。当你复盘时,你可以看到其他人对你的情绪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不仅是心理学,开发情绪APP还需要我去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不仅是技术层面如何实现,还有调查市场其他产品的功能等等。

 

当时我在 research 时没什么经验,在调查同类产品时缺乏深度,以及缺少对产品受众的认识。一些厉害的企业不但可以满足需求,更甚者会创造一个新需求,这在营销历史上已经层出不穷了。

 

我看了很多大企业的发展历史后意识到:其实厉害的人这么多,人们的需求在这一两百年里早就被挖掘完了,而更厉害的人可以创造需求,也就是把蛋糕做大,而不是分蛋糕。

 

但我后期匆匆忙忙又转向其他活动,这是我很遗憾的一点,其实我应该做更多 research,这段经历再次向我强调了活动的深度大于广度。

 

Q

社会服务类的活动,你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吗?

 

我连续两次暑假去给广州务工人员的子女教了一些个性化的课程。

 

第一次授课时,我刚看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深受触动,我一度觉得自己获得了真理,有种想要把真理传播给全世界的冲动,所以课程里准备了很多与这本书相关的内容。

 

但给监督老师试讲后,老师反映我准备的内容太复杂了,对于孩子们现有的生活没有帮助。

 

这本书强调过程大于结果,我当时举例时就提到了应该多多发展成绩以外的爱好和能力,不要只纠结于成绩。

 

但这些孩子的家里都比较困难,高考可能是他们唯一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途径。我的观点其实与“何不食肉糜”没什么两样。

 

在讲课伙伴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当时不情愿的我还是对准备的内容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一些活动和趣味性。

 

 

(支教活动PPT节选)

 

但在跟这些孩子接触后,我很庆幸自己调整了上课内容,也对自己的傲慢感到愧疚。

 

我经常和他们对话,问他们以后想做什么,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都会充满向往地说:想给父母买房子。这些愿望诚挚而美好,我没有权利给他们灌输我认为正确的观念。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尊重的重要性,你要尊重别人和你的不同,所谓“和而不同”。

 

有时候你觉得好的事情对别人来说未必是好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就是:每当你想批评别人时,要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Q

我们来聊聊体育类的活动吧,你喜欢体育吗?

 

喜欢的,它是我每天的能量来源。可能由于我比较高,我上手一些球类运动比较容易,羽毛球、篮球、排球我都很喜欢。

 

打排球是因为身边很多朋友打排球,和他们打球我很开心,而且打排球也有益于身体健康。有好的身体,才能长久地进行工作和学习。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如果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要长期向这个目标前行。

 

我相信水滴石穿,因为任何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这很不健康也不现实,比如考前才通宵复习。而且一旦失败,对自己的打击也会很大,所以就要长期慢慢来。

 

排球就是我的燃料,能够让我今天哪怕学了很多,有很多不好的情绪,打完排球所有的负面情绪就消解了,压力也不见了。

 

同时,打排球也让我意识到第二天还可以继续呼吸,继续活着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

 

 

 

申请过程

 

Q

我们来聊聊选校

最开始我想ED1申宾大,是因为《穷查理宝典》。

 

那段时间我热衷于学习践行长期主义的人的哲学和生活方式,所以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了解到了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的行为榜样是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也就是宾大的创始人。他本人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又兼具人性,总之是一个很鲜活的人。

 

所以,当时我对这所带着实用主义基因的综合性大学非常向往,我本身也十分注重如何落实,如何达成自己的目标,所以我就很想ED1申宾大,且当“圆梦”。

 

后来了解到 Vandy 对 life balance 的重视以及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和Sherry老师谈话后,我将我的ED1更改为Vandy。

 

其实,申请范德堡和申请宾大的难度在我心里差别不大,感觉希望都很小。特别是在我看到自己的托福出分不理想后,我对自己信心并不足,不过我心态挺平和,该做的事情我还是会去做,毕竟焦虑 can achieve nothing。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范德堡也是我非常向往的学校,它的 life balance 以及非常包容的社区我都很喜欢,我很开心它录了我。

 

(图源范德堡大学官网)

 

 

 Sherry老师说

L同学是个很有自己主见和想法的孩子,也了解了很多信息,对自己的人生有比较切实的规划。所以说服她放弃梦校其实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但是L同学非常能听得进去道理,这点很难得。

 

我之所以极力劝她把ED改成范德堡,是因为L同学整体的气质和背景与宾大其实相差非常大,我也举了具体的例子展示给L同学。

 

与此同时,范德堡相对温和的文艺气息、比较平衡的学习生活节奏,以及更友好和多元的专业选择不仅意味着L同学申请这所大学被录取的可能性更大,我更相信L同学在范德堡也能更好地融入,过得更开心。

 

Q

你很多活动都与社会学相关,最终申请的专业是社会学,聊聊社会学

 

对,我的论文也和社会学有关,文化资本,我 InitialView 聊的也是文化资本。

 

比如说,一个人不仅依靠你们家有多少钱来决定你们家在所谓的哪个阶层,一个阶层不仅有经济资本,还需要文化资本。

 

例如父母有什么学习习惯,有哪些高雅的爱好,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子女。他们的子女相对同龄人来说拥有更多文化资本,像学习自主性、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这些都能帮助他们以后做更多研究,达到更多的成功。

 

所以文化资本其实会造成隐性的教育不平等,这也在我的论文中提到了,就像我们会天然地期待成绩好的学生会有较好素养的父母一样,之后会造成更大的社会不平等。

 

教育,作为加强社会能动性和机会平等的关键因素,是需要不断迭代的,我也在 InitialView 中也分享了这些观点。

 

Q

聊聊文书,你自己觉得文书到底是在干嘛?有些同学可能对文书的价值期待过高,寄希望于一份文书就想弥补其他的问题,你怎么看待文书在所有申请材料中的角色?

 

文书是大学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你得以跃出标化和活动列表,立体地站在大学面前。

 

我花了一些时间才了解这一点,在 research 过程中,我看了很多被大学录取的人的文书,大概知道了大学喜欢什么。其实也脱离不了美国本身的核心价值观,无非是实用主义、自由主义、解放自我、克服困难等等。

 

所以文书就是把你的经历中和他们价值观中比较匹配的内容展现出来,真实性要高,不然文书中会缺乏很多细节。

 

总的来说,在好的方向上做事能够事半功倍,所以找对方向有比做事有更高的优先级(research很重要!)我在写文书前,找了很久的方向,所以真正写文书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少。

 

Q

对于申请季的焦虑,你是怎么处理的?

 

我相对来说不算焦虑,我的生活还有其他事情要做,因为我父母不经常在身边,我要自己处理很多事,小到什么时候去晒衣服倒垃圾,大到去完成一个个学习工作的ddl,把这些事排好序再一个个去做,其实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焦虑的,而且这些事情也会给予我充实感。

 

我在做事情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生活是运转的,停下太久才会觉得空虚焦虑。

 

在申请季中,我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担心自己录不到喜欢的大学,由此也会产生一些颓废和孤独感。好在在申请季之前就有很多处理这些情绪的经验了,所以也能很快恢复。

 

我会在这种时候允许自己休息:多吃多喝和家人朋友打电话,以及不和这些情绪想太深,而是如局外人一样看它们乱撞(好像就是冥想),睡完一觉就会好一点了。

 

尽量不让昨天的颓废拖垮明天的自己。

 

我也会看一些能令我沉浸其中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会有很多时间跨度较大的情节,我会发现我的生活其实不止这四年,我的人生也不会局限于这小小的申请季。

 

我其实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未来,生活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申请季,虽不期望能逆天改命,但如果尽可能多做事情,总是益处大于坏处。

 

如果我把时间都花在了焦虑上,而不是做事情,就浪费这些时间了,也对我的申请没有好处。再站在未来的角度审视自己,肯定也会觉得这些难过焦虑很好笑,还不如多做事。

 

 

申请之外

 

Q

对你来说,录取结束后的生活和节奏有什么变化吗?

 

有变化,我现在在寻找新目标,还有适应从高压到低压的生活变化。

 

录取范德堡之后,大家的掌声蜂拥而至,外界的夸赞溢满了我,我会经常问自己,“我配得上吗?”

 

不过后来想一想,无论别人觉得我配不配,我都要去了。我是过生活的人,我会继续提升自己,外界的声音不会对我造成实际影响,我应该去忽略这些。

 

录取范德堡给予我很多能量,我还在消化这些能量,我努力将它融入到我的正循环中,而不是增加我的骄傲与浮躁。

 

Q

你现在已经成功拿到offer了,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建议吗?

 

第一点是好好学习,找到方法论,尽量较少时间达到高成绩。

 

GPA是申请材料的基石,这一点不做好,其他也少考虑。而且好的习惯也能给你做活动的时候增加很多助力。

 

其次多做反思,反思已经贯穿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在学习中它被称为错题集。

 

有一种说法是,出题者也不可能做出一百种出题方式,他肯定也是那些出题思维,在这个基础上,出题者会做很多类型相似的题目,所以把一个题钻研透了,一题通,百题通。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你把每一件事真正反思透了,在后面遇到事情时,你就可以将以前的经验延展。

 

不同的事情,反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最直观的是,当你觉得哪里做的不太好,你就及时去寻找能做得更好的方法

 

关于申请季的话,一定要抛弃短线思维

 

很多人总想在申请季创造奇迹,其实难为自己、难为中介、难为老师,对谁都没有意义。申请季其实是把你四年的表现综合起来再展示出来,让你去到下一个平台。

 

应该放平心态,你四年既然做了这些,你就要有心理准备,不要太渴望奇迹的发生。

 

Q

最后一个话题,我们客观聊聊申请机构在你申请过程中的作用?

 

还是一句话,看你自己,不要期待申请机构能为你创造奇迹。

 

我觉得好的机构能够给你增色不少,假如没有三皮匠,我可能录不到范德堡。因为我觉得文书是一个表达你自己的方式,但是表达得好可以增色不少,又能够真正体现你优势的一面。

 

在这些基础上,三皮匠的老师也扮演了一个给我精神支持的角色,可能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清楚了解申请这回事。我有很多疑惑,包括一些私人的事都是可以跟老师交流。

 

还有一点是,我不喜欢公式化的经验和规划,申请美本是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个性化规划的,三皮匠在这方面做的就比较好。老师们和你的关系都会比较近,交流更多,文书的内容在不经意间也逐渐丰富和完整。

 

 

 

与L同学的采访就到这里,看完L同学的故事,或许你我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启发。

 

在求学路上,看看别人的成功经验从来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将有益的经验自我内化并且坚定地执行。最后,祝愿各位同学都能收获心仪的offer~

 

后续我们也将继续推送2022-23申请季的学子故事,记得关注公众号哦~

 

 

 

文章关键词注释:

Sherry老师:三皮匠留学创始人,L同学申请团队的核心负责人,从事美本申请研究超12年。

Curry老师:三皮匠留学创始人。

自我心理学:自我心理学是以埃里克森等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学派,他们在研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时,虽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

《 穷查理宝典 》(英语:Poor Charlie's Almanack ):书籍完整收录了查理·芒格的个人传记与投资哲学,以及过去20年来芒格主要的公开演讲和媒体访谈。

 

👇点击图片, 查看完整学子采访

 

2023年1月30日 10:1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