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故事 | 四年有泪有笑的美高生活,终收获加州伯克利offer

三皮匠留学    学子故事    学子故事 | 四年有泪有笑的美高生活,终收获加州伯克利offer

 

 

F同学简介

高中学校:美高

托福成绩:免托福

SAT成绩:1460

 

录取情况

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专业:社会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位列2022 U.S. News大学排名第22位,被誉为“公立常春藤”,以自由、包容的校风著称。

 

 

以下为F同学的采访全文

(文章较长,全文阅读约需16分钟)

 

先来认识下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吧~

 

 

 

 

 
 
 

读美高的感受

Q

你是高中四年,都在加州读吗?

F同学:可以约等于四年吧,但实际上就三年半,我是九年级第二个学期才来到美国的。我不是特意来美高的,来美高只是一个“意外”,我14岁来到了美国,在这之前,我都没有考虑过来美国这件事。

当时来美国,本来是要体验一下这边的学习方式,但来的时候恰好遇到学校在放假,所以根本什么都没有体验到。但因为我初中学习成绩还不错,也是班长,当时心里暗暗想如果选择回国的话,很怕会有人在背后议论“出去连体验都没体验过,就又回来了”。所以,主要是因为自尊心在作祟,我就坚持要留下来。但其实后来发现,大家还是非常友善的,只不过是青春期的我,内心在较劲而已。

Q

现在回头来看,觉得当初这个选择算是比较正确的吧?

F同学:只能说我在拿到Berkeley offer的时候,觉得是值得的吧。但是在拿到offer之前,我时常还是处在犹豫和间断性的后悔,因为我好像真的没有找到什么太值得或者说喜欢的东西,告诉我自己这个决定没有做错。

因为我是个很重感情的人,我很看重情谊,所以,我一直对国内的很多东西放不下,比如好朋友啊。我也很羡慕国内国际学校同学之间的那种关系,语言上都可以很畅通地交流,大家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就可以比较走心的相处。

但是在这边的话,我觉得如果没有真正混入美国这个圈子的话,就会永远只是在表面上。就比如说,我跟一个同学的交流,可能他在学校对我很友好,但是我们所有的交流仅仅是学校学业上的东西。比如说我们有一个project要做,关于project本身各方面我们都会聊,但是私底下的话,我们就不会有任何其他的联系。所以就会觉得情感上比较空虚吧,会比较难受一点。

Q

我们也有一些在美高上学的学生,也表达过和你相似的感受,比较难结交到真正的朋友,而更多的可能是就是关系融洽的,类似于同学的这种感觉。现在来说,你已经在美国待了三四年了,现在应该还好吧?

 

F同学:我是差不多到最近,才觉得融入了美国当地,才觉得我混进了这个圈子,觉得有归属感。但在等结果的前一个星期,都是比较抑郁的一个状态,基本上我身边好朋友、老师都见过我哭过。

Q

你自己对比在美国和国内读高中的话,会觉得哪些方面差异比较大,对你的申请造成了一些影响?

 

F同学:我只能说如果我从头开始度过完整的美高四年,在一个更好的美高学校的话,那我觉得美国是有优势的。但是我现在的问题是,我这个美高的学校,因为是公立的,学校的学风和学术资源比较一般,再加上半路转过来,所以在比较长的时间段内,我要边适应边学习,体验不是很好。

所以这个问题,如果让我从普遍层面上讲,我会说美高的经历是更好的,但是如果从我个人的情况出发的话,我自己的美高学习生活并不理想。但我后来也了解了更多的情况,比如能在更好的私立的高中,并且尽早过来适应,度过完整高中四年的话,那应该是一个很棒的高中生活了。

 

 

 

 
 
 

专业

Q

我听说你刚来三皮匠的时候,最开始本来是要学生物的?

F同学:其实我本来就没有对什么东西特别感兴趣,因为我不偏科,每个科目发展的比较均衡,但我没有很讨厌的东西。然后高中时我觉得生物挺有趣的,就想学生物,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原因。

另外一点,也因为我比较喜欢初中的生物老师。在美高的时候,生物老师人也挺好的,有几次课堂的教学很吸引人,我觉得非常有趣,就有了学生物的想法。因为我是一个很容易受老师影响的人,就是如果我喜欢那个老师,就会学得很好,不喜欢那个老师的话,也不会学得不好,但会对那个课没有什么激情,就凑合着差不多到优秀的标准就可以了,比如说90分是好,那我可能觉得考到90就够了,别的课我很喜欢那个老师,100我都嫌不够,我还会去拿额外的分。

 

Q

那你最终申社会学,包括现在已经确定了社会学,你自己对社会学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F同学:我觉得它好像就是把生活放进了理论里面,把很寻常的事情用学术的方式说出来,用更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更普遍的社会问题。我记得我当时上卫斯理安夏校的时候,讲的是“社交媒体怎么对人产生影响,或者女性的思维、社会地位”,类似这些方面,我当时上这个课的时候感觉就是说,它所产出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日常讨论的。

社会学它有很多分支,可以跟心理学、media study、女性权利、弱势群体等很多东西联系起来,我觉得这是它比较有魅力的一个地方。比如我暑假做的中南屋那个项目,是有关肯尼亚的妇女儿童,这个就是社会学跟弱势群体的结合。我夏校的话,就偏向于女性地位或者社会影响和社交媒体的化学反应,所以就是生活中无处不在吧。

Q

你也有一些活动是在三皮匠之前就开始做的,包括很多社区和志愿类的活动,我们来聊聊这个部分吧。

F同学:其实关于这个,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上学的时候,也不知道是谁说不做Volunteer就不能毕业,然后就开始狂参加各类志愿项目,后来发现我们学校并没有这种要求,但的确一些美高是有这样的要求的。

 

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校园环境的原因,大家都在做volunteer,所以也会跟着去做,volunteer的社团占了主要部分,所以你无论参加什么,都是volunteer。美高的学生好像普遍都有这种意识,每个人都会主动地去做。当然从申请材料的角度来看,当时3月左右和三皮匠的老师讨论形象和文书时,就发现我自己的活动,都是和社会学比较契合的。而对生物的喜欢,更多是因为对于生物老师有趣课堂的延伸,但没有任何关于生物方面的其他经历。所以就确定社会学为主要方向

在确定方向后,老师们就建议我在活动上做一些有一定成果和拔高的活动,包括卫斯理安的夏校,中南屋洲的一个项目,青麟的对于国内偏远地区线上支教的活动等,也都有产出文等成果

Q

确实像你一样,我们真正喜欢的一些东西,最开始的萌芽可能是因为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去做了一些相关的探索或者体验,然后因此对一个学科或者一件事情产生兴趣。我们也会鼓励同学,尤其是一些低年级的,去做各种类型的探索。

F同学:嗯嗯,我通过前期所做的探索,现在所申的社会学,算是比较满意的。

如果我最开始纯往社会学方面发展的话,到后面可能会说,跟media study或女性权利,或是弱势群体这类学科去double或者minor,但是最近见了比较多商学院的人,然后就想着说也可以学些跟经济有关的东西。但是我本身对经济和商务其实是没有什么了解,目前也没有什么兴趣的。也有人推荐说跟统计一起学,因为他们说稍微学一些带理科的东西,对读研会有帮助。我觉得本科更像是我职业兴趣探索的一个阶段吧,让我在读研的时候有更多选择。

我也有考虑到以后工作的问题,喜爱和薪资只是参考的一部分,我想要假期比较多、时间比较自由的工作感觉在美国的话,不会有加班很严重的情况,可能就是前两年毕业比较忙一些。所以,我也在思考以后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有想过搞学术或者当个教授什么的,或许就读到博士毕业后当个老师,或许是其他觉得更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但也就是个初步想法吧,等以后再说。

Q

你可以借着上大学这段时间更多地去了解一些学科,包括以后的就业方向、就业环境等等这些,慢慢地去思考自己以后到底要做什么。

 

 

 

 

 

 

 
 
 

活动

Q

你自己的活动是比较多的,而且因为你是在美高的环境下,加上这两年疫情所限,你对自己的活动经历感受如何?

F同学:我觉得我的活动都挺普通的,没有特别厉害的那种吧。但因为刚好前期做的活动跟社会学比较相关,就把它比较美妙地写了出来,嘿嘿。

总的来说,我觉得我的活动是比较表面的,因为我的时间有限,只能尝试着把它写得更高大上一些,比如leadership方面,如果认真看的话,其实也会发现没有那么好。
其实我觉得做活动,并不只是说单纯的发表、做科研这样子,这些东西要有,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坚持做下去。
兴趣爱好也是这样,比如说我自己,我从五岁就开始弹钢琴,一直弹到现在,也算是弹了很久。但是其实你去看好像很多人都有这样子的经历,那究竟什么东西才是有说服力的呢?
我现在弄完申请季之后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在坚持之余,要最终把它做成一个什么东西,最后可以体现出来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有一个在美高这边的同学,她就是爱做手工,但在喜欢之余,她会在网上做一个慈善网站,通过义卖的方式,把赚的这些钱,捐给一些组织,这个意义一下就升华了。就不只是单纯地喜欢做手工,也体现出了她乐于助人,把这些东西串起来,产生关联性,它的意义就变得重大了。

 

 

 

 

 

 
 
 

对大学的畅想

Q

虽然之前对美国的生活可能不太适应,最近怎么样,最近拿到offer之后,心情还是比较愉悦的吧?

F同学:80%的时候是好的,20%的时候是比较焦虑的,会焦虑大学生活,因为听说伯克利太卷了。我现在认识的很多学长学姐都是人均double major,还有一些甚至是3个以上~

Q

其实,去到前30的学校,按你们的话说,学术上都挺卷的,看自己怎么去看待吧。

F同学:也有可能是我对自己的期望比较高吧,因为我觉得我的美本申请的过程是比较折磨的,或者说在申请过程其实我对自己是不满意的,所幸最终结果不错,但焦虑可能是基于高中生活对比来看,我对自己的大学阶段是有一些期待在里面。

 
 
 
 
 
 
 
 
 

 

 

 

 

 

 
 
 

  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打动伯克利

 

F同学:其实我跟我们学校的好学生来比的话,活动成绩真的比不过人家,学术方面的话,凭心而论,真的比不过那些好学生。因为我来的时间太短,从11年级才开始真正上AP,申请时也只有一门AP。我之前都卡在语言上,或者学校怕我挂科,不让我修AP。

我觉得招生官看了我的材料,可能看到我身上的优点,觉得我适应能力很好,在三年的时间可以混到现在这个样子。我在一些活动上,也坚持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要去想那么多,不要去刻意打造学校喜欢的人设,可能就是感觉对了,学校就是单纯地喜欢你,然后就把你录了。

 

 

 

 

 

 
 
 

对学弟学妹的建议

Q

你觉得还有哪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或者说经验,可以给后面的学弟学妹分享的嘛,尤其对于美高的一些同学?

F同学:首先我觉得对于高中过来美国的同学,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融入。你如果真的想融入美高的话,应该做出一些尝试,想一下美国人,他们喜欢什么,比如说他们喜欢运动,可以多去参加一下。

美高与国内高中其他不同的地方,就比如说我今年加入了一个课程,应该是大部分美高都有的东西,这个课程所要产出的东西,就像中国的史书一样,记录这一年学校的大小事件,做一些人物专访,等于要出一本书,所以从设计、采访、构思,都很考验人。它是真的像人家报社那样子,我们还要做设计,要画画,要会用那个软件,而不是说就像普通报纸那样。

像现在的话,我每一个月要写文章,要去定主题,然后确定要采访哪些人,写什么样的文章。因为每个人的存在,可以贡献出别人看不到的点。比如说我们学校很多像我这样子英语不太好的人,但当地的学生可能从来都没有关注到这个,因为他们本身英语很好,平时不在我们这个圈子里面。我就可以说,要不然我们这个月定这个主题,采访一些人。

特别重要的是,不要因为不知道那些课是什么而去害怕,比如说leadership,不要看这个标题,觉得它不就是教你怎么跟别人聊天吗,其实不是的,它有它的道理。

除了课程设计方面,美国每一个年级会有class counsel,相当于是每个年级的学生会吧,类似于学生组织这种领导干部群体的,就可以去参与一下,不要就当成普通的社团不在意。

 

点击视频,一睹加州伯克利的风采吧~

 

 

 

点击图片, 查看完整学子采访

 

2022年4月19日 14:28
浏览量:0
收藏